在广阔无垠的海洋世界里,生活着许多奇妙的生物,日本蟳(Chatybdis japonica)就是其中之一。日本蟳俗称赤甲红、石蟹,是一种中型海产食用蟹,日本蟳隶属于梭子蟹科(Portunidae)、梭子蟹亚科(Portuninae)、蟳属,栖息于潮间带,是沿岸定居性种类,广泛分布于中国海及日本、朝鲜半岛、东南亚等沿海区域。
日本蟳就像被大自然赋予了不同的“皮肤”,在自然海域的渔获物中常能见到两种体色明显不同的日本蟳个体:一种是头胸甲及附肢呈暗红色的,俗称“赤甲红”,另一种头胸甲及螯肢背部是灰绿色,整个腹面为白色,为“花盖”。它们不光体色不一样,个头大小和“装备”也有差别。“赤甲红”体型较大,螯肢粗壮,甲壳也厚;“花盖”相对较小,螯肢细弱,甲壳较薄,看起来更灵活。日本蟳的这两种体色,其实和它们生活的环境紧密相关,“赤甲红”大多生活在近岸岩礁底质区域,这里红藻或深色底质较多,暗红色的体色就像它的“隐形衣”,能更好地躲避天敌;“花盖”则喜欢栖息在泥沙底质,灰绿色的体色和白色腹面,与浅色的泥沙环境融为一体,提高了伪装效果。至于哪种更美味,因人而异,就需要您亲自尝一尝。
不同体色的日本蟳对光照和食物的偏好也不一样,“花盖”在蓝光和绿光中更活跃,摄食频率也更高;“赤甲红”则在红光下更积极,摄食频率明显高于其它光色。日本蟳是杂食性动物,捕食小鱼、小虾、贝类等小型海洋生物,又会食用藻类、有机碎屑等植物性食物。其强大的螯足是捕食的有力武器,能够轻松夹碎贝类的外壳,获取里面鲜嫩的肉体。有实验表明:成年日本蟳可以捕食壳高小于 5.0 cm 的栉孔扇贝,其捕食强度随着水温的升高而增大,而壳高大于 5.9cm 的栉孔扇贝则可以免遭日本蟳的捕食;相对于栉孔扇贝,日本蟳更倾向于捕食贻贝。在食物匮乏时,日本蟳也会残食同类,是它们在残酷的海洋环境中生存的一种策略。
日本蟳在中国分为三支,分别是渤海、黄海和东海海区,三支存在一定的形态学差异。资料表明同一个日本蟳群体中较大个体的大多是雄性。虽然不同地区群体间产生一定程度的形态差异,但这些差异尚未达到亚种水平。大连地区、莱州湾、海州湾和象山湾四个地方的日本蟳形态差别主要表现在大螯和甲壳长度。另一个研究得到了相似的结果,渤海群体、东海群体和黄海群体之间形态有差异,同样没有形成新的物种。三个海区日本蟳形态差异最明显在头胸甲部位。
形成不同海区形态差异的主要原因可能和他们的习性息息相关。日本蟳作为一种沿岸定居性蟹类,其成体的扩散能力可能有限,且蟹类均有抱卵行为,这就导致日本蟳受精卵不具备自由扩散的能力,普遍认为蟹类群体间的交流是通过处于浮游期的幼体所完成的。同时不同海区的生物结构、气候、水质、水温、盐度、底质等生活环境差异也是导致不同群体的形态、生理等方面的差异。微小的变化经过长期日积月累后被放大,形成了不同地区间的形态差异。
日本蟳作为东亚沿海地区重要的海洋生物资源,近年来因过度捕捞、栖息地破坏及环境污染等因素,其野生种群数量面临下降趋势。提醒着我们保护海洋生态,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
参考文献:
[1].郑伟.中国沿海日本蟳地理群体的形态学变异研究[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1.
[2].丁金强.中国沿海日本蟳4个地理群体的形态差异比较分析[J].中国水产科学.2012.7.
[3].刘涵.不同颜色光照对日本蟳摄食与生长的影响[J].大连海洋大学学报.2012.12.
[4].于宗赫.日本蟳捕食栉孔扇贝机制的初步研究[J].中国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