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传播的跃迁——人工智能如何革新人类的交流》

作者:牟怡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年9月

内容简介

在人类进化史中,人类与技术一直处于一种互相牵制博弈的状态中。尽管在某些时间节点上,技术貌似脱离人类的掌控而有了逃逸的趋势,但总是在一段时间后,不管是通过技术逻辑还是商业逻辑的矫正,抑或是直接的法律法规约束,人类又将技术重新俘获使之回到正轨。技术拥有的加速度虽然给了它逃离地心引力向外逃逸的潜力,但是在过去总是没能摆脱地球的重力而彻底自由。在那些当时似乎漫不经心,后来看来却关键之极的时刻,人类文明通过加重存在性的分量,让结构化的技术重新回到人类能够接纳的轨道上来。

人工智能不仅仅是一种技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存在,一个需要人类直而的“他者”。它已然从不动声色的发展进入风驰电掣的革新,技术正按照它自身的自主性逻辑野蛮生长。那么我们应该通过怎样的“重力系统”把它重新俘获回来呢?这种存在性层面的重力系统又包含哪些? 我们应当如何打造它?这些问题正是本书尝试回答的主要内容。

本书以创新性的跨学科视角将人工智能技术、社会科学实证研究以及人文思辨有机结合起来,在解答既有问题的同时又不断提出新的问题,将人工智能如何革新人类交流这一话题不断深入推进。本书适用于新闻传播学的研究者与学习者,也适合对智能媒体、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等话题感兴趣的广大读者阅读。

导  言

在一个非常真实的意义上,我们都是这个在劫难逃的星球上的失事船只中的旅客。但即使是在失事船只上,人的庄严和价值并非必然地消失,我们也一定尽量地使之发扬光大。我们将要沉没,但我们可以采取合乎我们身份的态度展望未来。

——[美]诺伯特·维纳《人有人的用处》

巴比伦神话中,众神创造了人类。试图摆脱辛苦劳动的众神,甚至不惜杀死其中一个神以获得净化的血液来混合黏土,以此换来人类的诞生从而为他们服务。

神造人的故事在古老文明中各有不同的版本。在中国的古老传说中,女娲的造人行为无关劳作,而更多地被描绘成一个寻求陪伴的温情行为。

有趣的是,神造人的缘由与今天人类创造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的动机如出一辙:要么是取代人类重复性劳作,要么是代替人类成为陪伴。随着AI技术的发展,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AI应用场景,却有越来越多的困惑开始涌现。

第一节  从不动声色的发展到风驰电掣的革新

2016年被很多人称为“AI元年”。我个人非常不认同这种说法。固然很多人是2015年之后才开始逐渐了解AI的,但是之前的半个多世纪里AI早已被提出,并经历了几次春天与冬天。

1956年的达特茅斯会议上,“人工智能”这个概念被美国计算机科学家约翰·麦卡锡(John McCarthy)首先提出。随后,AI的第一次春天来临,直至20世纪70年代中期。1956年出席达特茅斯会议的年轻人们,在多年之后成为各自领域的精英,被誉为“AI之父”(the founding fathers of AI)。然而,囿于技术的限制,当时的AI并没有实现它带给人类的“丰满”理想,在“骨感”的现实面前,AI两度陷入沉寂。而进入21世纪第二个10年之后,伴随着算法、数据、算力三驾马车的并驾齐驱,AI技术被注入新的血液重新焕发出活力。2012年,来自加拿大的杰弗里·辛顿(Geoffrey Hinton)教授带领的团队采用神经网络算法在ImageNet比赛中一举夺冠,将“深度学习”从边缘课题变成了谷歌等互联网巨头仰赖的核心技术,也使AI发展到炙手可热的地步。一系列标志性的举措包括我国于2017年7月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该规划将AI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而不甘示弱的美、日、欧盟等国家和国际组织也开始实施类似的规划。

然而,尽管其间也出现了2016年AlphaGo大战李世石这样举世瞩目的表现,AI的应用落地场景慢慢显得后劲不足。当进入21世纪的第三个10年的时候,“元宇宙”这个概念横空出世,尽管围绕着它的争议不断,但是依然成为当时的风口。然而很快,资本和市场发现元宇宙的基础设施严重跟不上想象的脚步,于是反应渐渐冷淡下来。而OpenAI于2022年推出的DALL-E2和ChatGPT,再度以其惊艳的表现横扫全球。

技术的起起伏伏,我们早已见惯不怪。认识新技术之初,我们容易将丰富的想象过多地赋予技术而造成之后的幻灭。AI的前两次冬天便是由于之前人们对AI技术期望过高,之后发现技术达不到预期而引发的市场反应。而这一次AI的兴起,也同样有过山车一样的趋势。

提及AI技术,很多人的第一反应便是:AI是否会毁灭人类?因为问的人太多了,所以这个问题似乎变得很无趣。但是它依然是个好问题,只是还不足够好。

过去几年里,围绕着AI,传播学面临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当传播默认的预定假设被AI颠覆的时候,传播会发生哪些改变,进而人会发生哪些改变?如果我们暂且回避“人”这个复杂的问题,人机关系取决于机(技术)的本质。海德格尔认为技术的本质与技术并无多大关系;探究技术,就要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这个问题关乎人类的当下,也关乎人类的过去,以及人类的未来,或者海德格尔口中的“存在”(Dasein)。这个问题将直逼人机关系的预设,并可能成为今后颠覆一切的元凶。

本文开头的那两个神造人的故事并没有结束。人类的历史告诉我们,不同的人类文明发展到某个阶段的时候,都相继出现了“弑神”的情节。这当然不是人把真正的神灵消灭掉,而更多是一种精神层面上的举动。刘易斯·芒福德(Lewis Mumford)认为,以钟表为标志的机械时空观的诞生,将永恒和天堂的概念逐渐挤压出人类的意识。这些曾在人类历史早期极为重要的“共同想象”,在失去它们存在的意义后,便被人类抛之于脑后。这便是一种形而上学层面上的“弑神”。正是人类曾有过这样的“罪恶”,所以这次人类格外害怕AI可能带来的颠覆,害怕自己成为被毁灭的对象。

所以,AI不仅仅是一种技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存在,一个需要人类直面的“他者”。在人类进化史中,人类与技术一直处于一种互相牵制博弈的状态之中。尽管在某些时间节点上,技术貌似脱离人类的掌控而具有逃逸的趋势,但总是在一段时间后,不管是通过技术逻辑还是商业逻辑的矫正,抑或是直接的法律法规约束,人类又将技术重新俘获,使其回到正轨。换个更恰当的比喻,技术拥有的加速度虽然给了它逃离地心引力而向外逃逸的潜力,但是在过去总是没能摆脱地球的重力而彻底自由。在那些当时似乎漫不经心,后来看来却关键之极的时刻,人类文明通过加重存在性(existential)的分量,让结构化(structural)的技术重新回到人类能够接纳的轨道上来。

AI技术已然从不动声色的发展进入风驰电掣的革新,技术正按照它自身的自主性逻辑野蛮生长。那么我们应该通过怎样的“重力系统”把它重新俘获回来呢?这种存在性层面的重力系统又包含哪些?我们应当如何打造它?这些问题正是本书尝试回答的主要内容。尽管不论是罗杰斯提出的创新扩散S型曲线,还是高德纳推出的技术成熟度曲线,都在很大程度上预测了技术的发展趋势;然而,这些预测模型都针对的是较为单一且短期的技术发展规律,对技术的全局发展缺乏足够的指导意义。因此,本书在对AI技术在传播上的应用进行具体而微的探讨之后,尝试归纳出更为普适且整体性的规律,即技术逃逸/俘获的鹦鹉螺曲线(详见第十章)。

第二节  再出发:从问题到答案再到问题

苏格拉底曾说“未经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同样,未经审视的思想亦是令人怀疑的。几年前我将对AI将如何改变传播这一问题的一些思考写进了一本名为《传播的进化:人工智能将如何重塑人类的交流》(以下简称《进化》)的书中。那本书的定位是一本问题集,罗列了我当时心中的诸多疑惑。过去的几年里,我的研究工作围绕着这些问题展开,试图以自问自答的方式寻得答案。时至今日,有些问题我已有了答案,有些问题我改变了答案,而更多的问题尚待探索;同时新的问题也随之产生。是时候给自己的研究工作做个梳理与总结了。于是有了这本书。

《进化》一书出版于2017年5月,全书的写作则是在2016年完成的。书稿完成之日即是自我批判开始之时。如果说《进化》一书是对智能传播演绎的一个小品,那么在这本书里,我希望能够容下更多更深的思考。从2016年开始,我们针对AI的一些比较成熟的商业应用展开了一系列实证研究,其中包括聊天机器人、机器写作与艺术创作、社交机器人等。每个项目的背后都饱含着我们对未来应用的憧憬,我们尝试为未来AI的普遍使用带来一些经验和启发。然而慢慢地,我们越来越有“That抯 it?”(就这些了吗?)的感觉。毋庸置疑,AI技术依然在快速发展,这一点从每年在上海举办的世界AI大会的热闹程度就能看出。然而,因为憧憬,所以我们想得太多,而无视了技术进展的速度。这样的感受不仅仅出现在我们寻找实证研究选题时,也出现在参观各“大厂”的概念展厅时。

按照硅谷创投教父彼得·蒂尔(Peter Thiel)的观点,人类的技术存在两种进步:一种是水平进步或广泛进步,以复制为特点,照搬已有成就的经验,实现从1到n的复制;而另一种是垂直进步或深入进步,以创新为特点,探索新的道路,实现从0到1的进步。如果说之前的AI技术再次腾飞时是以一种0到1的创新态势出现的,接下来我们就不得不接受其从1到n的复制性扩张所带来的去新奇感。

于是一个困惑越来越强烈:接下来会是什么?或者说,作为并不战斗在技术第一线的我们,能够做些什么?我很快发现,我最大的恐惧莫过于,这些将决定人类未来走向的技术,很大程度上是由一群对人文社科理解非常有限的技术人员设计的(此处我无意冒犯任何技术工作者,但是不得不承认如今高校中理工、文科的教育是脱节的)。所以我们目睹了不少“拍脑门儿”作出的设计决定,而又不得不暗自吞下这些“无心之失”的苦果。我们真的能够如此放心地做甩手掌柜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所以,和上一本书一样,我会抛出很多问题,这些问题我或有答案,或无答案,但是答案也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些问题被提出来了。如果在结束本书阅读的时候,读者的脑中会浮现出无数悬而未决的问题,那么这本书就算成功了。

第三节  本书的结构

本书共有10章,分成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探讨的是智能传播/人机传播中的7个具象问题,包括AI生成内容(AI-Generated Content,AIGC)、人机信任、数据分享、机器外表、机器人格、人机传播中的真实性以及人机关系等问题。尽管这七大问题是从实际的应用场景出发,然而对它们的讨论并没有流于表面。我带领团队进行的实证研究也穿插其中,尽量遵循从问题出发,再到研究探索,进而到结论,最后上升至理论讨论的社会科学研究路径。

当然,如果探讨止步于此,未免严谨有余而趣味不足。每个看似简单的问题背后,实际都隐含着牵动人类未来命运的暗线。于是,我斗胆再迈出一步,尝试提出一些直面未来的问题,比如:机器的创作会将人类的艺术与品味带向何方?在数字信息的巨大洋流中,未来人类的位置在哪里?虚拟数字技术给普通人带来的美丽化身,是否一定会带给我们一个玫瑰色的美好未来?

第二部分则从具象问题回归到了统一的理论探讨。第八章回到了人机传播的传统理论和新兴理论,以及我们团队近期对经典理论的反思和延伸。第九章则对元宇宙、具身传播这样的概念进行探讨。最后的第十章,我将目光从人机传播/智能传播的框架中跳脱出来,尝试回到传播的原点,从传播的基础设施谈起,试图把握技术的演变趋势,进而帮助我们进行理解和预测。

值得一提的是,细心的读者也许会发现《进化》一书中出现的一些案例在此书中又一次出现。这些案例曾经启发过我,而今天依然如此。为了照顾那些直接阅读本书的读者,我尽量给出完整的阐释,而避免其成为“内部笑话”(Insider Jokes)。

在《进化》一书的开头,我曾用这样的比喻描述我当时的心态:

我希望这本书的阅读过程就像一群人一起登山的过程。有些人看到山上的巨石,有些人遥望远方的云海,有些人欣赏一路上的参天大树。而我看到天上正在飞过的一群鸟儿。于是,我把这段景色分享给大家。这不是居高临下式的教导命令,也不是无关痛痒的自言自语,而是热情的分享。因为我知道,我的读者同样是一群有着强烈好奇心,在各个领域里披荆斩棘的创新者。我们看到不一样的风景,我分享给你们我的视角。同样,你们也会分享给我你们的。

这一次,我同样想跟读者进行饱含热情的分享。只不过这一次,因为跋涉的旅程较为漫长,看到的景色也更加丰富。我想分享的不仅仅有我的所见所闻所想,还有我看到这些景色的方法与路径。

这段旅程还远远没有结束。我不求登山队伍的规模能突飞猛涨,只求能在旅途中时不时与诸位交汇,共享这段尽管万分艰辛却无比愉悦的旅程。

那么,就让我们开始吧。

目  录

导言 001

第一节  从不动声色的发展到风驰电掣的革新 002
第二节  再出发:从问题到答案再到问题 004
第三节  本书的结构 005
第一部分  应用·场景
第一章  机器创作艺术与审美 008
第一节  人类的防线 009
第二节  公众的评价 013
第三节  艺术生产、审美品位与AIGC 025
第二章  值得信任的AI与人机信任 034
第一节  信任或不信任?这是个问题 035
第二节  值得信任的AI 041
第三节  如何对机器产生信任?049
第三章  数据分享与公私域信息 059
第一节  人类信息:公共 VS.私密 060
第二节  公共信息:人类生产 VS. AIGC 068
第三节  信息流动:未来人类的位置在哪里?074
第四章  机器人的人类外表与人类的数字外表 080
第一节  机器人需要是人形的吗?081
第二节  机器人的性别及其影响 087
第三节  人类的数字外表 098
第五章  机器的人格与人性 104
第一节  机器的人格 106
第二节  机器人人格的设计与效应 109
第三节  机器的人性 134
第六章  人机传播中的真相、现实与原真性 140
第一节  何为“真实”?142
第二节  AI时代的真相与现实 145
第三节  人机交流的原真性 154
第七章  人机关系与协作 167
第一节  人机关系的多维度探讨 168
第二节  人机协作 173
第三节  人机之恋 179
第二部分  理论·未来
第八章  人机传播相关理论的发展与演变 190
第一节  媒体等同理论与CASA范式 192
第二节  MAIN模型 198
第三节  从机器到人的规则反向流动范式 204
第九章  未来已来?216
第一节  魔鬼的名字 217
第二节  从信息分享到共同体验 219
第三节  元宇宙的创新扩散与三大储备 226
第四节  传播范式革新下重构的重要研究议题 231
第十章  传播的跃迁 238
第一节  传播的基础设施革新 240
第二节  传播的软件革新 248
第三节  传播2.0 254
后记 261

作者简介

牟怡

博士,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未来媒体与人机传播研究中心联席主任,上海市浦江人才(2017),上海市社科新人(2019),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 (2021、2022、2023),同时兼任中国新闻史学会健康传播专委会理事和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科技传播理论专委会理事等职。主要研究领域为人机传播和科技传播,近年来关注人工智能对用户心理及人类社会的影响,是一位游走于理工文之间的学习者思考者和研究者。

文章观点不代表主办机构立场。

◆ ◆ 

编辑邮箱:sciencepie@126.com

免责声明: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科普中国”、科普类微信公众号及互联网的文章,其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促进科学普及,但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亦不构成任何形式的建议。若需转载本网站所提供的内容,请确保完整转载,并明确注明来源及原作者姓名。未经许可,转载内容不得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单位或个人若认为本网站或其链接内容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请及时向本网站提交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的侵权情况说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尽快处理并移除涉嫌侵权的内容或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