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和创新发展,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系统谋划科技创新和创新发展,统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科技现代化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与时俱进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任务,确立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的奋斗目标,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健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充分激发科技人员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力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和国际开放合作。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2020年如期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基础前沿研究和原始创新实现新突破,重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战略高技术领域迎来新跨越,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未来产业前瞻布局,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为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打下坚实基础。

一、科技强国是创新型国家的高级阶段

马克思指出,生产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力即生产能力及其要素的发展,是推动社会进步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从科技史来看,古代中国见长于技术发明与工程创造,但没有形成近现代科学实证传统。回顾近代人类发展史,实现现代化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期待和目标,也是与时俱进的发展过程。自16世纪近现代科技产生和发展以来,世界发生了5次科技革命和3次工业革命,同时伴随着世界经济中心、科技中心的转移和国际竞争格局的变化调整。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美国相继成为新的世界科学中心,这些国家的科技实力和经济实力现在依然强大。纵观世界主要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发展历程,科技创新始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迈向繁荣发展的重要动力和引擎。科技立则民族立,科技强则国家强。科技和人才总是向经济繁荣、生产力发达、社会稳定、发展势头好、思想解放、教育兴盛、创新活跃、文化包容、文明程度高的国家和地区集聚。

大国竞争是科技实力、经济实力和创新能力的较量。创新型国家是以科技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具有强大创新优势的国家。目前,全球创新型国家有20个左右。科技强国是创新型国家的高级阶段,是现代化强国的应有之义和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2023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Global Innovation Index,GII)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023年各国GDP总量排名,同时进入创新和经济总量排名前30位的国家有18个,按创新/经济排名依次为瑞士(1/20)、瑞典(2/25)、美国(3/1)、英国(4/6)、荷兰(7/17)、德国(8/3)、韩国(10/14)、法国(11/7)、中国(12/2)、日本(13/4)、以色列(14/29)、加拿大(15/10)、奥地利(18/27)、爱尔兰(22/26)、比利时(23/24)、澳大利亚(24/13)、意大利(26/8)、西班牙(29/15),均为创新型国家。其中,西班牙、荷兰、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美国曾是世界经济中心或科学中心,中国、日本、加拿大、韩国有科技和经济基础并有潜力成为新的世界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

二、中国高度重视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科技强国

科技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要义和战略支撑,是几代中国人不懈追求的目标。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提出“四个现代化”,到改革开放之初提出建设小康社会,再到新时代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科技现代化一直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的基础性支撑。进入新时代以来,以科技创新驱动引领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国家安全和应对全球挑战成为世界主要国家共同的战略选择,也是中国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必然选择。

2012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提出“为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成为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坚实基础”的奋斗目标。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明确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奋斗目标。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2014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强调,“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要“坚定不移走科技强国之路”。

2015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2015年3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印发,要求“到2020年,基本形成适应创新驱动发展要求的制度环境和政策法律体系,为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提供有力保障”。2015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提出“为到2030年建成更加完备的国家创新体系、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奠定坚实基础”;印发《关于在部分区域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总体方案》,强调“以实现创新驱动发展转型为目标,以推动科技创新为核心,以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为主攻方向”“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强有力支撑”。2016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中国真正成为一个科技强国可能是两个五年、三个五年、四个五年,甚至是三十年、五十年。但我们必须把握时机,找对了创新驱动发展这条路,就要保持定力,一以贯之,锲而不舍地走下去”。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发表题为《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而奋斗》的重要讲话,吹响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与此同时,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提出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到2030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三步走”的奋斗目标,系统部署了建设科技强国的重点任务。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高质量发展,要求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科技强国。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强调,“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2019年4月,习近平主席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指出“创新就是生产力,企业赖之以强,国家赖之以盛”。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要求加快建设科技强国。2021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5个方面的重点任务。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明确要求,到2035年,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建成科技强国,把建成科技强国的目标提前了15年。2024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发出建成科技强国的总动员令,明确了建设的战略目标和重点任务。

2024年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部分部署了“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任务,在“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等部分部署了创新发展相关改革任务,将为建设科技强国提供有力制度保障。中国式现代化要靠科技现代化作支撑,实现高质量发展要靠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我们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科技自立自强和创新发展的系列重要论述,充分认识科技的战略先导地位和根本支撑作用,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及全国科技大会关于科技创新和创新发展的系列战略部署,锚定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

三、科技强国的内涵特征与建设任务

科技强国狭义上指具有强大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的国家,即“科技强”,广义上指“以科技强支撑引领国家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建成的科技强国,应当具有居于世界前列的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支撑经济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整体跃升,增进人类福祉,推动全球发展”,是广义的科技强国。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引领时代发展方向之变;科技创新成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引领国家发展动力之变;基础前沿成为大国竞争博弈的战略焦点,引领全球科技竞争格局之变。我们要坚持“四个面向”,加快推进科技自立自强,稳步提升我国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全面推动发展驱动力的根本转换,大幅提升经济社会发展质量与水平,切实推进经济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整体跃升,为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的科技和经济基础,努力成为世界重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从全球科技的参与者、贡献者向创造者、引领者加速转变,为增进人类福祉、应对全球性挑战、推动全球发展作出新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清晰擘画了我国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的宏阔愿景,系统概括了科技强国必须具备的5个基本要素和标志性特征。

一是拥有强大的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持续产出重大原创性、颠覆性科技成果。

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是科技强国的根基。加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是建成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要在若干战略领域由并行走向领跑,着力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形成引领全球学术发展的中国学派,持续产出对科技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具有重要影响的重大原创性、颠覆性科技成果,科技发展总体上实现从跟踪学习为主向原创引领为主转变。

二是拥有强大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能力,有力支撑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

关键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强大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能力是科技强国的战略支柱。要发挥好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提升协同攻关整体效能,着力突破重点领域制高点、关键点技术,为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提供有力支撑。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不断创造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新需求、新市场,实现更可持续的发展、更高质量的就业、更高水平的收入、更高品质的生活。

三是拥有强大的国际影响力和引领力,成为世界重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

强大的国际影响力和引领力是科技强国的显著标志。科技强国必须拥有一批世界一流的科研机构、实验室、研究型大学和创新型企业。要构建完备、高效的现代化国家创新体系,着力为科技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新贡献,成为世界重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加大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力度,推动主要产业进入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抢占科技竞争、产业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

四是拥有强大的高水平科技人才培养和集聚能力,不断壮大国际顶尖科技人才队伍和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人才驱动是科技强国的根本特征。科技强国必须源源不断地造就国际顶尖水平的科学大师和卓越工程师,成为全球高端人才创新创业的聚集地。要自主培养高水平人才和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着力壮大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国家战略人才力量。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加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构筑汇聚全球智慧资源的创新高地。

五是拥有强大的科技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形成世界一流的创新生态和科研环境。

科技治理现代化是科技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基础保障。科技强国必然拥有浓厚的创新文化氛围、保障有力的法治、开放合作的生态。要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着力形成世界一流的创新生态和科研环境。构建创新友好的制度环境、市场环境和文化环境,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使尊重知识、崇尚创新、保护产权、包容多元成为全社会的共同理念和价值导向。

把我国建设成科技强国,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梦想。现在距离实现建成科技强国目标只有11年时间了。习近平总书记从5个方面对建设科技强国作出系统部署:

一是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二是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

三是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充分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四是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构筑人才竞争优势;

五是深入践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推动科技开放合作。

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深刻领会“八个坚持”的重要经验和规律性认识,树立雄心壮志,保持战略定力,坚定创新自信,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需求导向,以“十年磨一剑”的坚定决心和顽强意志,只争朝夕、埋头苦干,鼓足干劲、发愤图强,一步一个脚印把建成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变为现实。

本文来源于《中国科技人才》2024年第4期。万劲波,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综合集成部部长,中国科学院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教授。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常务理事。文章观点不代表主办机构立场。

◆ ◆ 

编辑邮箱:sciencepie@126.com

免责声明: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科普中国”、科普类微信公众号及互联网的文章,其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促进科学普及,但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亦不构成任何形式的建议。若需转载本网站所提供的内容,请确保完整转载,并明确注明来源及原作者姓名。未经许可,转载内容不得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单位或个人若认为本网站或其链接内容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请及时向本网站提交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的侵权情况说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尽快处理并移除涉嫌侵权的内容或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