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6日,全体教职工齐聚中心多功能厅,开展了由各个教研组精心推荐的示范课展示活动。活动中,13位老师结合各自课程的独特亮点,呈现了精彩纷呈的说课内容。

郭凌老师的《模拟法庭》课程针对四至五年级小学生设计,通过模拟法庭活动和案例教学,帮助学生理解法律的起源、作用及侵权行为的定义和分类。通过实践环节的重点介绍,让大家了解了课堂中,学生通过模拟法庭中扮演不同角色,体验法庭程序,在锻炼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的同时,树立规则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白伉伉老师,中心科技组的青年教师,带领学生获得2024-2025年度DI创新思维活动全国一等奖。其课程《摩天大厦》旨在通过建造任务培养学生的工程素养,包括人文情怀、系统思维、交流合作、设计创新、实践应用等五大维度。白老师以创新理念清晰阐述课程目标,教学内容设计逐步深入,学生通过四个阶段:明确任务、设计制作、展示评价、复盘反思,体验工程实践全过程,运用设计思维工具与方法,不断优化作品,提高实践能力和坚毅品质。

何诗雨老师对标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结合校外教育特色,以“制作个性化3D打印浮雕立体照片”为主题,设计了《新技术体验与应用——制作个性化3D打印浮雕立体照片》课程,旨在培养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课程重点教授2D转3D浮雕技术,解决创意设计难点,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掌握3D打印原理和技能,体验从设计到实物的完整过程。活动包括情境创设、技术讲解、实践操作、成果展示与分享等环节,强调团队合作与跨学科应用,采用多元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暗访夜精灵——长风公园夜观课》是张晨老师精心设计的户外探索课程。通过实地夜间观察昆虫,拓展学生对昆虫夜间习性和趋光性的认识。课程结合生物社团项目“上海昆虫家谱”,在长风公园丰富的生态环境中,引导学生运用“五感观察法”和灯诱工具,探究昆虫的觅食、求偶、防御等行为,分析昆虫与环境的关系,培养科学探究素养和社会责任感。教学过程包括知识导入、探索观察、集中讨论和总结拓展,强调任务驱动和小组合作,让学生在自然情境中体验昆虫生活,感受生物现象,提升生命观念和科学思维,同时反思教学中的不足,持续优化教学设计。

钟东明老师的《足球越位规则课》,借助真实赛事案例,深入解析足球越位规则,让学生全面掌握其定义、精准判罚及精神内涵,培育对规则的尊重与裁判素养。内容聚焦越位位置、犯规要素及特殊情况判罚,通过讲解、演示、小组讨论等多元教学方法,从理论到实践全方位剖析。课程设计环环相扣,从热点视频导入激发兴趣,到案例分析强化实操理解,再到总结归纳巩固要点,课后作业延伸学习,助力学生在观赛实践中持续提升对越位规则的认知与应用能力,全方位增强足球专业素养。

陈雪欢老师的《室内乐作品中钢琴声部的角色定位——以<海顿G大调钢琴三重奏作品25>为例》课程,重点在于区分钢琴声部的主角与配角角色,通过听辩与实践,引导学生准确演奏并与其他声部紧密协作。通过师生合作环节的的展示,体现了课程在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和审美情趣,激发对音乐学习的兴趣,为学生提供音乐学习交流互动的平台的有效性。

姜莹老师的课程以“创意无界·AIGC头像探索之旅”为主题,结合AIGC技术,旨在引领学生走进AI绘画的数字艺术领域,感受科技与艺术的融合魅力。课程从AIGC基本概念入手,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与实践,引导学生掌握利用AI软件进行人物头像设计的方法,激发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教学过程包括导入与欣赏、体验与发现、探究与实践、展示与分享等环节,采用问题驱动、任务导向、游戏互动、合作探究等教学方法,帮助学生了解AIGC技术,提升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和团队合作能力。课程注重跨学科融合,拓宽学生视野,促进专业技能成长。

王筱婷老师以“灵动和声”为主题,设计了《Let’s A Cappella- 灵动和声》课程。阿卡贝拉以独特的无伴奏的合唱形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本课程针对10至13岁、具备一定音乐基础的学生,课程围绕三声部和声合作演唱重点展开,突破非实义歌词创编难点,借助视频导入、分组练习、创新实践、合作交流等环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创造力,增强团队协作精神。王老师通过课后积极反思,意识到少儿阿卡贝拉作品的不足,计划后续探索更多适合少儿的曲目并进行改编,以更好地满足学生需求,促进其全面发展。说课在一曲悠扬的阿卡贝拉合唱中圆满结束。

姚琼老师的课程以古筝三重奏《茉莉芬芳》为载体,围绕“经典传颂”主题,旨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学员通过五次学习活动,深入理解作品背景与风格,掌握慢板段音乐处理技巧,运用表情符号、力度记号等表达乐句强弱对比,提升音乐表现力。教学中注重团队合作,引导学生相互聆听、配合,达到声部均衡和谐,同时激发创新思维,鼓励创新演奏手法丰富旋律色彩。课程融合审美情趣、艺术表现、文化理解、团队意识等核心素养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弘扬中华优秀民族文化,用古筝讲好中国音乐故事。

张国豪老师以一段生动的教学示范令全体教师留下深刻印象。他的课程以《十八愁》绕口令为教学内容,旨在全方位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理解记忆及情感文化感知能力。教学重点在于精准辨析字音、灵活驾驭语调,难点是快速朗诵时的发音精准与节奏平稳,以及深度挖掘文化内涵的自然融入。课程综合运用讲授、示范、练习、讨论、情境教学等方法,从导入、文本分析、朗诵技巧训练、记忆方法指导、情境表演到总结拓展,环环相扣,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夯实语音基础,培育自主学习与团队协作能力。借助多媒体设备与教学资源,增强教学直观性与趣味性,引领学生畅游传统语言文化殿堂,精研台词技艺,传承民间文化基因。

郑莉雅老师的课程以《上海小吃味道嗲》定格动画创作为主题,旨在传承与发扬上海美食文化,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课程融合美术、信息技术、摄影等多学科,通过项目化学习方式,以拍摄定格动画为驱动任务,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完成从脚本创作到道具制作、定格拍摄、合成发布的全过程。通过对“欣赏·发现”环节详细且重点的介绍,使老师们能够深入理解和掌握这一教学环节的核心要义和具体操作方法,从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能够更加有效地引导学生去发现和欣赏学习中的美好与亮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

管旭苹老师带来的《制皂无患——DIY无患子手工皂》课程,旨在通过手工制作无患子手工皂,结合劳动教育与科学探究,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环保意识。作为我区学生的劳动实践课程,参与此课的学生体量较为庞大。管老师重点介绍了课堂教学的设计与实施,让我们了解了如何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活动中有所收获。她采用分组合作的方式,每组学生负责不同的制作环节,既提高了效率,又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孙玮老师的课程以《节日的新衣》为主题,融合劳动、艺术、历史、文学、科技等多学科知识,旨在通过数码印花技术制作文化衫,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学生分组协作,以“节日”为主题设计图案,亲手操作数码印花机将作品打印在T恤上,体验数码印花全过程。课程突出“用心”创作与多学科融合,激发学生创新思维与劳动热情,弘扬节日文化,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劳动乐趣与科技魅力,提升综合素养。

最后专家团队对以上老师们的说课进行了点评。正高级教师常文武老师对课程提出些许建议,诸如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上要更加注重实践操作,让学生在动手过程中深入理解科技原理;同时,也要加强科技、艺术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思考所学所获如何服务于社会、改善生活。他还提到,对于跨学科融合的课程,要进一步明确融合点,确保各学科知识能够有机整合,共同服务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正高级教师高翔老师则对展示课程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认为这些课程的优质共性是突出了校外教育的特点,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表现力,还通过团队合作的方式增强了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同时肯定了课程中教师们示范展示的环节;对教师们在课程设计中运用跨学科教学、真实情境创设、人工智能辅助等表达了肯定与鼓励。

供稿:课程规划部

编辑:周晓

审核:主任室

免责声明: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科普中国”、科普类微信公众号及互联网的文章,其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促进科学普及,但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亦不构成任何形式的建议。若需转载本网站所提供的内容,请确保完整转载,并明确注明来源及原作者姓名。未经许可,转载内容不得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单位或个人若认为本网站或其链接内容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请及时向本网站提交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的侵权情况说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尽快处理并移除涉嫌侵权的内容或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