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胭脂鱼:从远古游来的百变亚洲美人鱼
物种档案

中文名称:胭脂鱼(粉排、黄排、一帆风顺、火烧鳊、红鱼、血排)

拉丁学名:Myxocyprinus asiaticus
物种分类:硬骨鱼纲-鲤形目-亚口鱼科-胭脂鱼属
中国保护等级:国家二级(仅限野外种群)
IUCN红色名录:易危(VU)

多变的“亚洲美人鱼”

胭脂鱼是我国特有的大型淡水鱼类,分布于长江及闽江流域(现闽江流域的野生胭脂鱼已近灭绝)。
胭脂鱼是“善变”的鱼类,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环境的变化,判若两“鱼”,胭脂鱼能表现出不同的形态特征,从体形、背鳍、体色到体表花纹一直在变化。
胭脂鱼仔鱼(体长小于25毫米)身体呈灰白色,长到幼鱼阶段时,体长30~80毫米,身体呈褐色,体侧各有3条黑褐色的横条纹。随着性成熟,这些条纹逐渐消失,代之以一条横贯全身的黑色条纹。繁殖期间,遍体发红,黑色条纹化为绛红色,色若胭脂,明艳醒目,因此得名胭脂鱼,被称为“亚洲美人鱼”。
在不同的生活环境中,胭脂鱼的体色也会发生变化。生活于清澈水域的青年胭脂鱼以黑白分明的底色为主,生活在浑浊(透明度低)水域的青年胭脂鱼则褪去黑条带,全身出现胭脂鱼特有的淡红色。胭脂鱼的其他身体部分,一般以白色为主,但也可变为近乎黑色,以增强隐蔽性。

多变的胭脂鱼也给人们带来了困惑,甚至出现了认识幼鱼而不认识成鱼,或见过成鱼却不认识幼鱼的情况。历史上,长江的老一辈渔民,熟知这种会随着时间变化外貌的怪鱼,给不同阶段的胭脂鱼赋予“青胴、黄排、粉排、血排”等不同的称呼。

来自远古 困于天堑

在历史这条湍急的长河中,许多长江的鱼儿们从远古溯游到了今天,胭脂鱼也不例外。胭脂鱼最早的祖先叫做原始骨鳔鱼,这种鱼在侏罗纪的晚期出现在南美洲,后来到达了非洲。随着地球不断运动,非洲和南美洲在白垩纪的中期开始分离,两大洲的胭脂鱼家族各自独立地生存进化。

到了古新世中期,非洲大陆与欧亚大陆的欧洲和亚洲西部连接了起来,非洲胭脂鱼的祖先向着亚洲和欧洲进军。但因地质环境的改变以及第四纪冰期的影响,胭脂鱼开始逐渐消亡。

到了中新世,一部分胭脂鱼在长江以及闽江这些场所生活下来,另一部分胭脂鱼在大约5000万年前就通过北美与亚洲连接的“陆桥”到了北美洲。

所以,早在数百万年前,胭脂鱼的老祖先就已经在长江中畅游了。

胭脂鱼是洄游性鱼类,与中华鲟、鲥鱼等不同,胭脂鱼并不会去到海洋里面生活。胭脂鱼洄游的旅程,多从长江中下游的鄱阳湖、洞庭湖、太湖、巢湖、洪泽湖等水域开始。一路上,穿激流、过险滩、破网罾、躲滚钩,历经千难万险后,为数不多的“幸运儿”终于来到长江宜昌段,然而,“高耸入云”的葛洲坝变成了胭脂鱼群不可逾越的“天堑”,胭脂鱼的洄游通道彻底被阻断。

产卵场环境受破坏、长江流域水质污染、过度捕捞及航运采砂等给胭脂鱼的生境带来了重创,致使其种群数量迅速下降。

往后“一帆风顺”

为了保护和增殖胭脂鱼资源,20世纪70年代初,四川省万县地区水产研究所(现万州区水产研究所)成立了“万县胭脂鱼”课题组,于1973年开展胭脂鱼人工驯养繁殖的研究。科研人员从胭脂鱼的生物学、营养学和食谱研究着手,经过艰苦的科学实验,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于1978年首次突破胭脂鱼池塘人工繁殖技术。紧接着对胭脂鱼子一代进行人工强化精心培育,于1991年突破了子一代亲鱼人工催产技术。1994年,万州区水产所完成了胭脂鱼的全人工繁殖,获得了子二代鱼苗。

1999年起,胭脂鱼开始从单一的观赏型向观赏、食用型转变,食用胭脂鱼的养殖逐渐形成一定规模。

如今,胭脂鱼的人工繁殖技术已相当成熟,每年在长江沿岸有大量放流。但它在江水之下的生活仍然是谜——人们尚未知晓它从养殖场跃入浩浩江水后的旅程。科学家们仍然在深入调查胭脂鱼的种群资源、遗传结构和遗传分化,以全面了解胭脂鱼多样性衰退的程度。科学家们对胭脂鱼化石的研究也从未停止,以期在DNA水平上探索胭脂鱼的长久保护。

信息来源:中国渔业报

崇明公众号

崇明科普 科普你的生活

崇明区科学技术协会

▇ 扫码关注我们

免责声明: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科普中国”、科普类微信公众号及互联网的文章,其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促进科学普及,但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亦不构成任何形式的建议。若需转载本网站所提供的内容,请确保完整转载,并明确注明来源及原作者姓名。未经许可,转载内容不得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单位或个人若认为本网站或其链接内容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请及时向本网站提交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的侵权情况说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尽快处理并移除涉嫌侵权的内容或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