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性硬化症是一种罕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特征是皮肤和内脏器官的广泛纤维化,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存率。该疾病的纤维化进程难以控制,不仅会导致残疾和畸形,还会严重损害重要内脏器官,患者的10年生存率约为75%。目前,临床上缺乏有效的抗纤维化治疗方法和敏感的纤维化评估生物标志物,且对纤维化发生机制的全面解析也亟需进一步深入。

12月17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杨骥教授团队在Advanced Science期刊上发表了一项重要研究,揭示了系统性硬化症纤维化的新机制。该研究通过单细胞测序技术,绘制了系统性硬化症患者皮肤细胞的图谱,并发现了一群异常表达几丁质酶3样蛋白1(Chi3L1)的基底细胞。

研究团队发现这些Chi3L1hi基底细胞与成纤维细胞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作用Chi3L1作为一种具有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特性的分泌型糖蛋白,能够与成纤维细胞表面的IL-17RA受体结合,进而激活下游的MAPK通路和NFkB通路。这一激活过程促进了促纤维化基因的表达和胶原的合成,从而加剧了纤维化的进程。此外,系统性硬化症患者血清中的Chi3L1浓度显著升高,并且其浓度与患者的纤维化水平密切相关。这一发现不仅揭示了以往被忽视的皮肤角质形成细胞在系统性硬化症成纤维细胞激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还为系统性硬化症纤维化的发病机制提供了新的见解。

Chi3L1的发现为系统性硬化症的诊治提供了新的方向。它不仅可以作为反应系统性硬化症纤维化的血清学标记物,从微观角度对纤维化进行定量监测,还可以作为治疗靶点,为开发新的抗纤维化治疗方法提供了可能。目前,杨骥教授团队已经就相关成果申请了发明专利。

该研究由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皮肤科的王修远和黄俊霞医师共同担任第一作者,杨骥教授担任通讯作者。杨骥教授团队长期致力于系统性硬化症的临床和基础研究,相关成果曾获华夏医学青年科技奖和上海医学科技奖。在此之前,该团队已自主研发出用于定量检测系统性硬化症皮肤硬度的传感器,并在临床队列中验证了其可行性(Nano Energy, 2022; RMD Open, 2023)。此次的研究成果不仅是对他们前期工作的延续和深化,也为系统性硬化症患者带来了新的诊治希望。

点击“阅读原文”   二十年磨一剑!中山医院在急性肾损伤预防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免责声明: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科普中国”、科普类微信公众号及互联网的文章,其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促进科学普及,但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亦不构成任何形式的建议。若需转载本网站所提供的内容,请确保完整转载,并明确注明来源及原作者姓名。未经许可,转载内容不得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单位或个人若认为本网站或其链接内容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请及时向本网站提交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的侵权情况说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尽快处理并移除涉嫌侵权的内容或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