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白鲟:从未遇见,听闻已是永别

物种档案

中文名称:白鲟(中华匙吻鲟、中国剑鱼、象鱼)

拉丁学名:Psephurus gladius
物种分类:骨鱼纲-鲟形目-匙吻鲟科-白鲟属
中国保护等级:国家一级
IUCN红色名录:绝灭(EX)

中国淡水鱼之王

白鲟体积庞大,可重达上万斤,成鱼可达七米,是最大的淡水鱼类之一,被誉为“水中老虎”“中国淡水鱼之王”,主要分布在长江水系,是长江流域特有的淡水鱼。四川民间有渔谚称:“千斤腊子,万斤象”,其中“腊子”指的就是大名鼎鼎的中华鲟,“象”则指有着象鼻状长吻的白鲟。
白鲟的脊椎很原始,全身大部分骨骼是软骨。化石研究表明,白鲟科种类最早的化石可见于晚侏罗纪。它的祖先最早出现在上白垩纪,经历了漫长的地质历史。特别是第四纪冰期产生的剧烈环境变化,使原来较广泛分布的同类生物在很多地方消失了,而白鲟却一直保留了原始的特征并繁衍至今。

从金沙江至入海口,白鲟家族曾经在大约6000千米的长江中畅游了1.3亿年,堪称长江中的“活化石”,也是令中外生物学家瞩目的稀世珍宝。因此,白鲟在鱼类进化研究上极为珍贵,是中国特产的稀有珍贵动物。

从未见过 听闻已是永别

据不完全统计,在1960~1980年间,白鲟的年捕获量为75吨,由于人为活动的影响,此后的20年间(1981~2001年)其资源量剧减,累计捕获量为葛洲坝下158尾,长江上游宜宾江段44尾。
2002年12月11日在南京江段捕获一尾雌性白鲟,全长3.3米,体重117千克,年龄在15~20岁,性腺已发育至第四期。但不幸的是,它在捕获后的29天突然死亡。2003年1月25日在宜宾江段捕获的白鲟也为雌性,全长3.52米,经过及时抢救后重新放回长江,但是宜宾江段水流速度太大,加上滩险,跟踪船触礁后信号丢失。等到跟踪船修复之后,信号再也没能找回来。这也是白鲟最后一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2003年至今,科研人员没有再发现过白鲟,也没有人工养殖个体存留。
2019年9月中旬,IUCN专家组在上海连开3天会,围绕长江白鲟等欧亚十几种鲟鱼物种进行濒危评估。国外专家认为,应宣布白鲟灭绝。研究专家按IUCN评估模型研究白鲟现状,得出的结论是:白鲟可能已于2005~2010年灭绝,且可能早在1993年就已功能性灭绝。
2020年1月,IUCN就此回应表示,目前IUCN官方还没有发布和更新关于白鲟灭绝的消息,后续还需要讨论。
2022年7月21日,IUCN更新了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这次名录上,被誉为“中国淡水鱼之王”的长江白鲟被正式宣布灭绝。

还有可能再见吗?

长江白鲟有没有可能还会再见?研究人员表示,这是有可能的。国外曾出现过类似的情况。曾经有已经被宣布灭绝的生物,过了几十年,又被发现了。事实上,长江白鲟一直以来都很稀有,而且生活在水下,人们很难发现它,如果过个二三十年又发现了,是正常现象。
目前虽然没有能再捕获到白鲟,但是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在2006~2013年利用回声探测仪对金沙江新市镇至长江上游重庆600千米了江段进行了6次大范围普查,仍然相信长江中还有白鲟的踪迹。
为了缓解长江生物资源衰退和生物多样性下降危机,自2020年1月1日零时起,长江流域的332个自然保护区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全面禁止生产性捕捞。长江流域各地的重点水域也将相继进入为期10年的禁捕时期。

然而,珍稀特有物种的恢复十分艰难,科研人员仍在与时间赛跑,尽量缓解野生资源衰减对珍稀水生生物种群繁衍的不利影响。白鲟的挽歌已经响起,但长江内其他同样稀少的野生水生生物的命运,还握在人类手上。

信息来源:中国渔业报

崇明公众号

崇明科普 科普你的生活

崇明区科学技术协会

▇ 扫码关注我们

免责声明: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科普中国”、科普类微信公众号及互联网的文章,其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促进科学普及,但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亦不构成任何形式的建议。若需转载本网站所提供的内容,请确保完整转载,并明确注明来源及原作者姓名。未经许可,转载内容不得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单位或个人若认为本网站或其链接内容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请及时向本网站提交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的侵权情况说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尽快处理并移除涉嫌侵权的内容或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