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音乐家

x

冼  星  海

冼  星  海

“人民的斗争就是我们的歌”。                      

——冼星海

少年人的音乐绮梦

1905年,冼星海出生在澳门的一个贫苦的渔民家庭。父亲在他出生前就已去世,母亲孤身一人在一艘船上生下了他,此时朗星满天,海平无际,因而给他取名作“星海”。
冼星海虽然出身贫苦,但他自幼便展示出对音乐的浓厚兴趣,并且颇具音乐天赋,小小年纪就能用竹箫吹奏广东水乡民歌。进入学校读书后,他参加了校园的管乐队,擅长演奏单簧管(洋箫),渐渐有了“南国箫手”的美誉。

冼星海幼年时的故乡——澳门

1926年,冼星海先后在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和上海国立艺专音乐系半工半读,学习小提琴和钢琴。1928年,他发表了著名的音乐短论《普遍的音乐》——“中国需求的不是贵族式或私人的音乐,中国人所需求的是普遍的音乐”。这是他从自己所经历的苦难中领悟出来的道理,终其一生,他都将其作为自己音乐创作的方向。
 
1929年,冼星海因参加学潮而被迫退学,于当年冬天来到法国巴黎继续学习。这里是世界音乐文化的中心,有优雅的香榭丽舍大街,浪漫的塞纳河,雄伟的巴黎铁塔。但对于一个贫穷的外乡人来说,巴黎的繁华并不属于他。为了活下去,冼星海不停地在餐厅跑堂,在理发店做杂役,工作之余才能抽出一点时间学习钢琴和作曲。

冼星海(中间)在巴黎与友人的合影

在一个寒冷的冬夜,冼星海听见寒风吹着破旧的门窗,又想到自己在巴黎的遭遇,不由心中触动,于是写下三重奏《风》。也因为这部作品,冼星海受到作曲家保罗·杜卡斯的欣赏,随后他考入巴黎音乐学院高级作曲班,开始跟随杜卡斯学习作曲和指挥等。同时,他深深思念着远方风雨飘摇下的祖国,立志做扎根中国的音乐。

冼星海与老师杜卡斯及同学们的合影

归国者的救亡赞歌

1935年的夏天,冼星海谢绝了巴黎音乐学院的挽留,毅然回国投入抗日救亡运动中。日本全面发动侵华战争后,冼星海就加入上海救亡演剧二队,到苏州、南京、洛阳等地进行抗日文艺宣传。之后又转战武汉,深入学校、农村、厂矿、部队,推广和指导群众救亡歌咏活动。
在此期间,他创作了《到敌人后方去》《游击军歌》等富有战斗性和感染力的抗战歌曲,鼓舞了全国军民的抗战热情。他在给母亲的信中写道:“我不是一个自私自利的音乐家,我要站在民众当中,做一个救亡伙伴,永远向社会底层学习。”

冼星海:到敌人后方去 专辑号: 82081

1938年,冼星海应鲁迅艺术学院师生的邀请奔赴延安,开始担任音乐系主任。在这片充满希望曙光的土地上,冼星海迎来了创作的高峰期,相继谱写了《生产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等作品,而举世闻名的民族音乐史诗《黄河大合唱》也在这里诞生。

冼星海与妻女在延安(1940年5月)

“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

1939年初,诗人光未然在看到黄河的惊涛骇浪和船工们搏击风浪的英姿后灵感迸发,创作出长诗《黄河吟》。冼星海在看望光未然时听到了《黄河吟》的朗诵,从而深受感染,心潮澎湃,决定全力为这首长诗配乐。
早春的延安还十分寒冷,在简陋的土窑洞里,冼星海在土炕上架起一张小书桌,开始夜以继日地谱曲。他在创作时爱吃糖果,光未然就想办法买了二斤白糖,把黄豆炒熟磨成“土咖啡”托人送到窑洞里给他提神。仅仅六个昼夜,这位才思泉涌的音乐家就将满腔激情化为美妙的音符,完成了这部民族音乐史诗——《黄河大合唱》。
在陕北的黄土高坡上,冼星海亲自指挥首演,战歌化作刀光,劈开黑夜的暗幕,现场犹如战鼓声声,万马齐鸣,充满排山倒海的恢宏气势。歌曲展现了反法西斯战争的壮丽图景,深情赞颂了不屈不挠的中华儿女,周恩来在观看演出后赞誉他“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

冼星海(前)指挥鲁艺学员演唱《黄河大合唱》 

“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这激奋昂扬的吼唱轰动了延安,迅速传遍全中国。在抗日的烽火中,冼星海的音乐如同一面有声旗帜,极大鼓舞了民众的抗战热情,时人评价称“一曲大合唱,可顶十万毛瑟枪”。他用音乐为抗战呐喊,是那个时代特殊的号手。

冼星海:《黄河大合唱》  专辑号: 8.223982

“人民的音乐家”

1940年5月,冼星海受中央的委托远赴苏联,为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进行后期制作与配乐。临行前,毛泽东亲自在家中设宴为他饯行。一年后,震惊世界的苏德战争爆发,冼星海辗转各地,被迫羁留于中亚的阿拉木图。在如此艰难的时刻,他依然坚持创作,相继完成了多部交响曲作品,激励人们为抗击法西斯而战。
在连年的战乱中,冼星海长期过着颠沛流离、缺医少药的生活,加上身心劳累和营养不良,他的身体状况开始恶化,甚至到了生命垂危的地步。1945年战事稍缓后,冼星海被接到莫斯科接受治疗,并开始在病榻上创作《中国狂想曲》。但病魔无情,在这年10月30日的深夜,冼星海抱着对故土的深切思念病逝他乡,年仅40岁。
接到莫斯科的急电后,延安各界为冼星海举行了追悼大会,毛泽东还亲自书写悼词——“为人民的音乐家冼星海同志致哀”。时至今日,这位人民音乐家的作品依然在中国广为流传,而《黄河大合唱》也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伟大赞歌。
他曾远赴他乡求学,上下求索;
他曾在战火中颠沛流离,徘徊于国门之外;
他曾看着莫斯科的飞雪,感受生命的流逝。
但冼星海从未放弃自己的爱、理想与信念,
为人民而书,为人民而歌,
并用毕生心血浇灌出属于人民的不朽音乐。
向先辈致敬!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上海库克音乐

关于恢复收取外借文献逾期费的公告

尊敬的读者:

随着预约入馆政策的取消,为尽快恢复正常借阅流通,上海市中心图书馆从2023年7月1日起恢复计取外借文献(含图书、期刊、音像资料等) 逾期费。

请读者合理安排归还时间。

特此公告。

上海市中心图书馆

嘉定区图书馆

微信号|JDQLibrary

咨询电话|31220098

免责声明: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科普中国”、科普类微信公众号及互联网的文章,其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促进科学普及,但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亦不构成任何形式的建议。若需转载本网站所提供的内容,请确保完整转载,并明确注明来源及原作者姓名。未经许可,转载内容不得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单位或个人若认为本网站或其链接内容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请及时向本网站提交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的侵权情况说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尽快处理并移除涉嫌侵权的内容或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