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务川臭蛙:以臭防身的稀有神秘洞穴蛙

物种档案

中文名称:务川臭蛙(蝌蚂)

拉丁学名:Odorrana wuchuanensis
物种分类:两栖纲-无尾目-蛙科-臭蛙属
中国保护等级:国家二级
IUCN红色名录:易危(VU

以臭防身的洞穴蛙

务川臭蛙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喀斯特洞穴蛙类,主要生活在海拔700米左右山区的溶洞内,洞内基本无光,有阴河通过,水流缓慢。成蛙栖息于距洞口不远处的水塘周围的岩壁上,洞壁常年有水,异常湿滑,务川臭蛙的前后肢都有吸盘,可以在崖壁上攀爬自如。
虽然生活在黑暗的洞穴里,但务川臭蛙并没有放弃打扮——闪着翡翠般光泽的身上点缀着墨色斑点,一些斑点还镶着淡黄色的金边。在受到威胁时,其皮肤上的腺体会分泌出浓烈臭味,刺激敌人离开,得以逃生。
作为蛙类,务川臭蛙“隐居”洞穴的习性尤为特立独行。洞穴少天敌、无污染、温度恒定。务川臭蛙选择的洞穴,四季都保持在16~18℃,幼体可以在没有积蓄很多脂肪的情况下就进入冬眠状态。

神秘而稀少

1979年,在贵州省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柏村的大沟水库附近的溶洞内,务川臭蛙首次被发现,1983年以务川命名,这是唯一以务川县域命名的世界极危物种。自命名以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无人关注这一神秘蛙种。
直到2002年,务川中学生物教师刘健昕开始对务川臭蛙进行生态调查和研究,发现其种群数量极少,有灭绝的危险,于是在《中学生物学》《国家地理》等刊物上发表文章,呼吁拯救务川臭蛙,引起生物界关注,得到了多所高校专家的支持和指导。
为了了解务川臭蛙的种群现状,刘健昕等人在2003年5月开展栖息地调查,至2008年11月,在务川县又新发现3处务川臭蛙分布点。
2013年9月,在湖北建始县茶园沟村的向虎洞内,采集到了2只务川臭蛙标本及其蝌蚪。本次发现为湖北省两栖类分布地区的新纪录,也是务川臭蛙在其模式产地贵州省务川县以外地区的首次记录。该发现将务川臭蛙的分布区向东北方向延伸了240千米。

截至目前,已知的务川臭蛙记录地点共有5处,分别是模式产地贵州省务川县柏村镇的2个溶洞、正南镇的2个溶洞、茅天镇的2个溶洞、贵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县麻阳河自然保护区,以及湖北省建始县茶园沟村向虎洞。每一个分布点的务川臭蛙数量都很稀少,全部在10只以内,物种仍处极度濒危状态。

鲜为人知,亟待保护

虽然务川臭蛙的已知分布区有所扩大,其潜在分布区有可能会更大,但由于它们只专一栖息于海拔650~1000米的喀斯特溶洞内,适应生存空间很窄,虽然发现有种群繁殖行为,但并未见其种群数量明显增加,因此,高度特化的生活习性和狭窄的栖息地适应范围,成为务川臭蛙濒危的内在原因。

居民人口的增加,人类的生产生活、对洞穴的开发利用等对务川臭蛙的栖息地环境造成改变,也严重影响到务川臭蛙的生存。同时,务川臭蛙的种群数量极其稀少,少数或偶尔的人为捕捉活动也会对种群造成极大影响。种种因素叠加,导致务川臭蛙正处于灭绝的危险中。

目前务川臭蛙的生物学研究和保护措施仍未大范围开展,得到的关注仍然很少,其生存状况鲜为人知,种群数量的调查区域也仅限于务川县,建始县和沿江县均未做相关调查,保护宣传教育力度仍不够。作为我国特有的珍稀两栖动物,世界最濒危的8种两栖类生物中的一员,务川臭蛙亟须加大保护。

信息来源:中国渔业报

崇明公众号

崇明科普 科普你的生活

崇明区科学技术协会

▇ 扫码关注我们

免责声明: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科普中国”、科普类微信公众号及互联网的文章,其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促进科学普及,但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亦不构成任何形式的建议。若需转载本网站所提供的内容,请确保完整转载,并明确注明来源及原作者姓名。未经许可,转载内容不得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单位或个人若认为本网站或其链接内容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请及时向本网站提交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的侵权情况说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尽快处理并移除涉嫌侵权的内容或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