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上海市野生动物保护条例》正式颁布施行。此后,每年十一月被确定为上海市保护野生动物宣传月。2024年上海市保护野生动物宣传月的主题为:同心守“沪”野生动物,共筑和谐生态之城。

2024年11月5日,静安区绿化和市容管理局联合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科技馆分馆)的研究人员在馆内共同开展“走进‘上海故事’,关爱‘申’城野生动物”特别科普活动
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故事”展区是介绍上海地质变迁、生物多样性和认识申城野生动物的重要窗口,也被纳入为今年野保宣传月的主要展馆的核心展区

科学家解读“上海故事”

一起来看看在特别科普活动中,古生物研究人员和鸟类研究人员对上海故事展区中“申”城动物和地质变迁的历史的解读吧:

古生物研究人员   

史忠叶 博士:

上海处于长江入海口,中国海岸线的中点,兼具襟江带海、依河傍湖的地理条件,地质和环境的变迁不断发生。

史忠叶博士正在讲解

菊石是一类已经灭绝的头足类动物,生存于泥盆纪早期至白垩纪晚期,不同地质时代里生活着不同种类的菊石,因此菊石成为了判断岩层年代的重要化石。

喜马拉雅鱼龙化石证实了2亿年前的喜马拉雅地区是一片汪洋,随着地质变迁海中的鱼龙形成的化石随地壳一起升上了高山。

地质岩芯记录着地质环境的变迁,从11亿年的金山群基岩到260万年的沉积岩,这些从不同地质层位中钻取的岩芯讲述上海地区在地质时代所经历的沧海桑田。

在海流和波浪的共同作用下,贝壳的残骸混合着细沙在海岸不停堆积,形成了一条条贝壳沙带,这些沙带隆起的部分被称为“冈身”,由数条冈身构成的“冈身地带”则是上海地貌的一个重要特征。

鸟类研究人员

王军馥 副研究馆员:

在上海这片土地上,曾经生活着许许多多的动物,有些物种,如白鱀豚,如今已难觅身影,这些消失的野生动物敲响了生态环境变化的警钟。

王军馥副研究馆员正在讲解

上海故事展区的泥畔天堂和候鸟驿站部分展示了上海崇明东滩鸟类和众多野生动物的生态家园,在海三棱藨草和芦苇丛中栖息着来自远方的候鸟和本土的留鸟,揭示了途经上海迁徙鸟类的行为适应机制。

上海故事展区——泥畔天堂

上海崇明东滩是东亚——澳大利亚鸟类迁徙中转站。春季,鸻鹬类成鸟从澳大利亚等地飞至西伯利亚繁殖,到达上海崇明东滩时,其体重下降巨大,滩涂上大量的底栖动物为这些鸟类提供补给;秋季成鸟从西伯利亚直飞澳大利亚越冬,亦是选择在上海崇明东滩补充体力。此外,部分鹤类、雁鸭类和鸻鹬类会选择在崇明东滩越冬。

值得一提的是,滩涂上的底栖动物等为停留的候鸟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成为了候鸟迁徙旅途上的“加油站“。

野生动物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因素。上海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特大都市之一,其城市化进程一度破坏了本土动植物的生存环境。
上海的本土动物——獐
当人们意识到这一点后,开始保护和兴建绿地,为城市动物提供更多的庇护所和栖息地,逐渐改善了现有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同时,致力于做好保护野生动物宣传工作,提升市民保护野生动物、践行生态文明意识,为保护野生动物贡献力量。
上海崇明东滩湿地公园的牛背鹭
欢迎各位爱好自然的朋友
参与到保护野生动物的行列当中,
一起守护上海的野生动物!
编辑 | 一星期

免责声明: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科普中国”、科普类微信公众号及互联网的文章,其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促进科学普及,但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亦不构成任何形式的建议。若需转载本网站所提供的内容,请确保完整转载,并明确注明来源及原作者姓名。未经许可,转载内容不得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单位或个人若认为本网站或其链接内容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请及时向本网站提交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的侵权情况说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尽快处理并移除涉嫌侵权的内容或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