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

两爬馆的“大咖”吴维春

文裕静

1980年,吴维春从西郊公园技校毕业后便投身于动物保护和科普教育工作,把他对自然和动物的热爱,对科学和教育的执着奉献给了动物园,尤其是两爬动物的饲养和繁殖。

1980年6月至1981年12月,吴维春作为第一批成员参加了西藏野生动物栖息地资源调查。从西藏回来后,他回到两爬馆工作,主要饲养龟、蛇和鳄鱼。

当时,两爬动物养在百花厅(现科普馆),地方不大,条件也不好,保温主要靠烧煤球来维持,每天都需要有专人值班,每隔3—4小时添加煤球以保证温度的稳定。工作虽然辛苦,但吴维春没有半点怨言,兢兢业业完成各项工作。

早期两栖爬行展示馆

后来,两爬馆搬到了老猴馆的东南角。这个两爬馆由动物园首任技术员李良才画图设计并亲自带队进行建造,成为华东地区第一个两爬馆,展示鱼类、蝾螈类、蛙类、蛇类等动物,尤其以无毒蛇和有毒蛇为主。饲养展示过程中,吴维春和团队遇到了许多问题。例如,一到冬季,由于气温降低,许多蛇类进入休眠状态,一动不动。有些游客误以为这些动物死了,经常出现砸玻璃,甚至将玻璃敲碎的情况。对此,团队内部开展了激烈讨论,是遵循动物自然规律让它们冬眠,还是加温让动物保持活跃状态,达到更好的展示效果?最后,吴维春提出建造后场,蛇类经过冬眠后对繁殖更有益,所以在后场储备不展示的蛇类,而在前场保持一定温度,让游客能看到活力充沛的展示蛇。

吴维春

随着时间的推移,两爬动物展示区逐渐发展壮大。1994101日,新建两爬馆对外正式开放,饲养展示鱼类、蛙类、蛇类、水龟和陆龟等150多种动物。这个两爬馆保持至今,不仅面积扩大了,展出动物种类也增加了不少,为游客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游览内容。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的展出物种斑鳖,该物种濒临灭绝,上海动物园于1972年从云南个旧动物园引进。它曾被放养在狒狒山下的水塘中、金鱼廊前的水池里,都很少被人关注。新的两爬馆建成后,把它放养在馆内西北角专辟的水池里,成为“镇馆之宝”。吴维春是1982年接手饲养这只斑鳖的,养了20多年,体重达到140150千克2006年年底,这只斑鳖才寿终正寝

斑鳖

吴维春在两爬动物的繁殖方面也有过许多尝试。他曾繁殖过黄喉水龟、黄缘闭壳龟、乌龟等本土品种。在他的努力下,上海动物园的两爬动物展示区逐渐成为华东地区乃至全国知名的科普教育基地。他的工作成果不仅得到了游客的认可和喜爱,也得到了业内专家的高度评价。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科普教育的重要性,也展示了动物园在保护动物和生态环境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

免责声明: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科普中国”、科普类微信公众号及互联网的文章,其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促进科学普及,但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亦不构成任何形式的建议。若需转载本网站所提供的内容,请确保完整转载,并明确注明来源及原作者姓名。未经许可,转载内容不得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单位或个人若认为本网站或其链接内容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请及时向本网站提交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的侵权情况说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尽快处理并移除涉嫌侵权的内容或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