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马大为

在主题报告环节,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马大为在“从新药发现谈科技成果转化”的报告中谈到,对于靶向药物,利用相同靶点的小分子寻找差异化的临床效果仍然具有很大的市场空间,特别是比较大的病种,即使达到国产替代也有比较大的现实意义。从高活性的天然产物入手,通过表型筛选,深入的结构——活性关系研究、作用机制研究和临床试验,有可能为新药创新提供机会。加强科研单位和企业的深度合作是产生原创新药的一个可行途径,但这是一个长周期的研发过程,只有耐心资本才能催生这个领域的新质生产力。

上海药品审评核查中心主任、

ECNU-SCDEI药品监管科学联合研究中心博士 陈桂良
上海药品审评核查中心主任、ECNU-SCDEI药品监管科学联合研究中心博士陈桂良围绕“小核酸药物的技术要求”展开了分享。他谈到,近年来,小核酸药物化学修饰和递送技术等关键难题突破,多款重磅药物接连获批,核酸药物迈入新的稳健快速发展时期。截至2024年,共20款小核酸药物获批,按适应症类型分类,有13款治疗遗传罕见病,3款治疗眼科疾病,1款治疗心血管疾病,2款治疗代谢性疾病。他还指出,小核酸药物兼具小分子与大分子的属性,给监管带来挑战,需要综合考虑小分子以及大分子药物的审批与检查。
       上海宝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刘彦君
上海宝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彦君带来了“合成生物学助力生物医药产业的升级换代”的主题报告。他指出,合成生物学在提高药物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增强药物可及性方面具有巨大潜力。宝济药业利用合成生物学技术和平台,成功开发出包括KJ017重组人透明质酸酶、KJ103-IgG降解酶和SJ02重组人卵泡刺激素-CTP融合蛋白等系列产品。宝济药业未来将进一步利用合成生物学技术优势,加强建设全球供应的规模化产业能力,创造能满足广大人群需求的大品种,致力于成为合成生物学和生物医药交叉领域的龙头企业。

中国医药工业研究总院院长 冯军

主题报告环节由中国医药工业研究总院院长冯军主持。
来源:医药地理

免责声明: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科普中国”、科普类微信公众号及互联网的文章,其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促进科学普及,但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亦不构成任何形式的建议。若需转载本网站所提供的内容,请确保完整转载,并明确注明来源及原作者姓名。未经许可,转载内容不得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单位或个人若认为本网站或其链接内容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请及时向本网站提交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的侵权情况说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尽快处理并移除涉嫌侵权的内容或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