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女性文学在当代文坛可谓是星光熠熠,其影响力和重要性不容忽视,2024年诺贝尔文学奖花落女性作家,谱写了巾帼不让须眉的华彩篇章。女性作家们以其独特的视角、深刻的洞察力和细腻的笔触,创作出了大量具有深远影响的作品。
本期“名著云阅读”聚焦中国女性作家迟子建,荐读曾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作品:《额尔古纳河右岸》。
1

作品解读
《额尔古纳河右岸》是中国第一部描述东北少数民族鄂温克人生存现状及百年沧桑的长篇小说,文笔朴实流畅,没有华丽的辞藻,就像是河中流水,时而激越,时而安恬。它以一个年近九十岁的、鄂温克族最后一 位酋长女人的口吻自述,向人们诉说着一个部落民族的兴衰史。
在中俄边界的额尔古纳河右岸,居住着一支数百年前自贝加尔湖畔迁徙而至,与驯鹿相依为命的鄂温克人。在严寒、饥荒、瘟疫中,在与自然的斗争、与日寇的抵抗中,这个民族的人经受大痛,也展现出大爱。他们有在命运面前的殊死抗争,也有眼睁睁看着整个民族日渐衰落的万般无奈。然而,一代又一代的爱恨情仇,一代又一代的独特民风,一代又一代的生死传奇,显示了弱小民族顽强的生命力及其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艺术表现
《额尔古纳河右岸》在艺术表现方面呈现出一种鲜明的魔幻色彩,其魔幻色彩又都与小说独特的叙事内容密切相关。这种魔幻色彩则着重体现在虔诚、悲悯的民族和部落信仰上。作者以这种魔幻的方法叙事,更多地表现出的是人性美好而善良的一面,体现了其部族人与人之间的巨大的包容性,也显示了女性作家自身独有的细腻情感和悲悯情怀。
作品评价
迟子建怀着素有的真挚澄澈的心,进入鄂温克族人的生活世界,以温情的抒情方式诗意地讲述了一个少数民族的顽强坚守和文化变迁。这部“家族式”的作品可以看作是作者与鄂温克族人的坦诚对话,在对话中她表达了对尊重生命、敬畏自然、坚持信仰、爱憎分明等等被现代性所遮蔽的人类理想精神的彰扬。迟子建的文风沉静婉约,语言精妙。小说具有诗史般的品格和文化人类学的思想厚度,是一部风格鲜明、意境深远、思想性和艺术性俱佳的上乘之作。
——第七届茅盾文学奖授奖辞
2

作者简介

作者迟子建1964年元宵节出生于黑龙江省漠河。1983年开始文学创作,199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已发表以小说为主的文学作品六百余万字。
著有长篇小说《树下》《晨钟响彻黄昏》《伪满洲国》《越过云层的晴朗》《群山之巅》等;小说集《北极村童话》《白雪的墓园》《清水洗尘》《雾月牛栏》《迟子建作品精华》(3卷);散文随笔集《伤怀之美》《我的世界下雪了》《迟子建随笔自选集》。另有《迟子建文集》出版80多部单行本。作品荣获“鲁迅文学奖”“冰心散文奖”“茅盾文学奖”等文学大奖,部分作品在英、法、日、意、韩、荷兰等国出版,是当代中国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作家之一。
3

作品荐读


鄂温克族的壮美史诗
来源:博看有声
⬅ 数字资源扫码听书
小说中的额尔古纳河位于中俄边界,鄂温克族住在河的右岸,他们与自然相依为命,有着对自然的热爱与敬畏,对生灵的关爱与体贴。即使最后整个民族走向衰落,却留下了可歌可泣的诗篇。

《伪满洲国》
人民文学出版社
I247.53/3311-2
迟子建用十年时间准备,重返东北三省作为伪满洲国存在的那十四年。在七十万字的篇幅里,迟子建秉承以小人物写大历史的写作理念,形式上采用编年体,让纷繁复杂的人物,在历史的长河中,于恰当的年份浮出水面,让那段在教科书中只有只言片语的历史变得有血有肉,具象可观。迟子建以从容的笔调,描摹着他们在那段岁月中的生活,他们所承受的苦难,他们真挚缤纷的情感世界,而那个时代,那段历史也在他们的故事里得以完整的重现。

《云烟过客》
浙江文艺出版社
I267./3311-16
迟子建亲自选编的 “迟子建散文系列”之一,是一部以记人为主的散文集。怀念那些逝去的身边生命,哀恸中有喜感的回忆,伤感中有温情的叙述;纪念那些去世的文人与艺人,情感真挚,评价中肯;对当代男女作家的肖像速写,惟妙惟肖,妙语连珠;描述自己的成长经历,有对极地民俗风情的赞美,有对自然、对淳朴人性的喜爱。这些散文,体现出迟子建散文共同的艺术魅力:极地的风情之美,温暖的伤怀之美,诗画的意境之美。
上海市杨浦区图书馆
微信号:ypqlib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