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开始!上海电影制片厂正式成立!”
1949年11月16日,从一只小小的扬声筒中传出的声波,振动着现场七百五十名上影职工的耳与心,奏响了一支与人民、与时代齐舞的光影大调。2024年11月16日,与共和国同岁的上影成立75周年,群星依旧闪耀,引领时代潮流、引发集体共鸣的新时代精品频频推出,共建上海这座电影之城。


“电影百工”,致敬辉煌
全新的“电影百工——上海电影博物馆典藏文物展”今天在上海电影博物馆四楼正式开展,展览依托博物馆丰富的馆藏资源及社会捐赠,横向铺陈电影创作中的全流程工种,纵向挖掘每个工种背后的精湛技艺和为艺术献身的影人精神,生动再现了75年来上影人的动人故事与上影的辉煌成就。
展览以红色为主色调,辅以黄色和绿色,将展览内容分模块展示,呼应展览主题;同时鲜艳的色彩不仅为整个空间注入了无限活力,更与上影人及上影作品的蓬勃生机相得益彰,共同呈现出一场视觉与情感的双重盛宴。
本次展览对标各工种的工作内容,精选了生产档案、工作手记、工作照等近百件代表性展品,通过细致入微的展示,生动捕捉了电影创作过程中的细腻瞬间,超过80%的展品为首次亮相,如导演吴贻弓《城南旧事》拍摄手记、演员徐松子《芙蓉镇》创作笔记、特技美术师戈永良《李慧娘》特技创作手稿等。值得一提的是电影《聂耳》的布景设计意图手稿,由著名美术大师韩尚义创作,《聂耳》是新中国成立后拍摄的第一部音乐家传记片,该手稿不仅承载着极高的研究价值,更是对电影人匠心精神的最好诠释。



“电影家宴”,请君入席
11月16日,“电影家宴”继上影70周年后重磅回归,三场“电影家宴”主题论坛当天接力举办。
家,是物理的空间,更是心灵的港湾。中国人设宴之风源远流长,而家宴更是代表着中国人待客的最高礼仪。上海电影博物馆化身影人之家,在上影75周年之际,邀请电影人和电影的朋友们回家赴宴,共庆欢辰。
第一场主题为“爸妈不在家”,邀请了上影厂第一批“影二代”,包括导演桑弧之子李亦中、导演郑君里之子郑大里、上影老厂长徐桑楚之子徐晓青,结合他们的童年记忆和成长经历,讲述他们的父母辈在上影成立初期如何克服困难、陪伴上影一路走来、取得辉煌成就的故事。


第二场主题为“电影朋友们”,邀请了不同领域的电影朋友,包括原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陈东、著名主持人曹可凡、著名滑稽戏演员钱程,分享各自的电影故事。在他们的过去经历中,都与电影发生过各种各样的联系,从不同领域为电影艺术的发展贡献力量。
第三场主题为“剧组请就位”, 电影是集体创造力的结晶,离不开每一个工种的付出,本场家宴我们邀请了电影创作中不同工种的代表,包括美术指导吴嘉葵、化装师殷丽华、服装师张敏,结合时代背景和各自的创作生涯,分享生动的幕后创作故事。
三场“电影家宴”今天圆满落幕,每一位嘉宾从自己的人生经历出发,讲述与电影的缘分,也展现出上影75年取得的辉煌成就。
“剧组就位”,沉浸体验
今天,上海电影博物馆还以“剧组请就位”为主题,打造了多场新颖有趣的观众体验活动,每场活动都指代电影创作过程中的某一个工种,共同组成一个沉浸式的剧组体验活动,让观众加入“剧组”,体验电影人的一天,展现出电影的互动性、多样性和教育性。
我们邀请了电影《鲁迅》《三毛从军记》的化妆师沈东生老师,带来特效化妆工作坊,让观众沉浸式了解电影化妆师如何运用化妆工具和特殊化学材料,将电影中的角色塑造的栩栩如生。海报绘制工作坊让参与者赏析具有代表性的三毛电影海报,并通过亲手绘制去了解电影海报这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而“一人一故事”戏剧演出,则代表了表演,演员们通过即兴表演的方式,与观众共同分享上影75年来经典佳作带给他们的回忆和感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