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天,三条线路
上海科普教育援疆团队共27人
走进新疆喀什泽普、莎车、喀什3地15所学校
5001名学生观看、体验模型表演
5051名学生参加科普课程
与1908位当地教师
开展教师工作坊培训及交流互动
我们不仅建立起了沪喀两地教育交流网络
更激发了思想的火花
同时,向50所学校配送
2500册科普图书
10000套科普绘画材料包
50套3D打印设备
近600架飞机模型
2500套建筑模型套材
为学生们的科学探索之旅
提供丰富的资源
2024年10月20日至23日,由上海市科技艺术教育中心和上海证券交易所公益基金会组织的科普援疆团队,再次“俘获”了喀什地区师生的心。在泽普县第十中学,学生们在放飞手中的管式直升机后恋恋不舍地问道:“老师,明年你们还会来吗?”上海团队的老师们齐声回应:“明年我们还来!”这不仅是一个承诺,更是对未来的期待。


本次“白玉兰携手小胡杨”沪喀青少年科普公益活动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人民政府合作交流办公室、上海市对口支援新疆工作前方指挥部和上海市科创教育指导委员会共同指导,上海市科技艺术教育中心和上海证券交易所公益基金会联合主办,获得了上海天文馆(上海科技馆分馆)、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中国科学院上海昆虫博物馆的特别支持,由上海市虹口区青少年活动中心、闵行区青少年活动中心、上海对口支援新疆工作前方指挥部泽普县分指挥部、上海对口支援新疆工作前方指挥部莎车县分指挥部协办。
特色课程激发学生科学兴趣,播撒科普种子
活动期间,超过一万名学生参与了科普课程和表演观摩,极大地拓展了他们的视野。团队共开设了41场课程,每一次课堂都能看到学生们的热情和参与。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团队成员延长了活动时间,让更多学生有机会亲身体验操控机器狗、车辆模型、航空模型等项目,激发了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为了让学生们的科学之路更持久,团队还组织了更具延续性的活动。例如,与上海天文馆、上海天文台联合推出了“星空藏宝图”作品征集活动,与上海昆虫馆、上海植物学会、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博物馆等机构联合推出了“笔记大自然”科普传播活动。学生们的优秀作品将由各校推荐寄往上海进行评选,优秀作品集将在未来出版。








在活动中,孩子们的善良和天赋也感染了全体援疆团队。一位学生在体验遥控车后主动将机会让给其他同学:“我们学校人多,我已经玩过了,后面还有同学在排队。”另一位男孩在没有绘画经验的情况下创作出了一幅美丽的花瓣画作,并为之取名“阳光下的玫瑰”。上海团队的教师们鼓励他继续创作:“期待在上海看到你的作品。”


教师工作坊搭建桥梁,共筑教育创新高地
教师工作坊是本次科普援疆活动的核心环节,为喀什地区的科技教师提供了宝贵的成长平台。通过培养一位教师,可以影响更多有志趣的学生。活动在泽普和喀什两地开设了工作坊,共有200名当地教师参与,他们热情高涨,积极学习新技能。例如,在“3D打印与创意设计”课程后,教师们意犹未尽,继续用设备制作个性化模型,也打印出复杂的金箍棒等作品,展现出惊人的进步。






来自上海市虹口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的田健副主任还分享了自己多年的“科普与科技创新活动策划”经验,为当地教师的社团建设和活动策划提供了指导。这些受训的教师成为援疆团队播撒的科普种子,他们将如蒲公英般回到各自学校,带动一批批学生,以星星之火点亮喀什地区的科普之光。



资源对接搭建应用平台,开创发展合作新篇章
援疆团队不仅带来了科普读物和器材,还提供了丰富的线上资源,持续为新疆师生提供优质的课程内容。上海市科技艺术教育中心信息管理部主任朱青老师为新疆教师们重点介绍了“文化润疆”专栏,该专栏包含“名师课堂”“科创教育经典导读”等多个板块,包含大量优质课程,便于新疆师生在线远程学习。




随着2024年“白玉兰携手小胡杨”沪喀青少年科普公益活动的成功落幕,我们满怀期待地展望未来。相信明年的活动将带来更加丰富和激动人心的体验,我们将继续携手在科学教育的征途上共同探索、成长。

【项目介绍】
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的重要讲话精神,更好地开展“文化润疆”工作,2023年,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和上海市对口支援新疆工作前方指挥部共同指导,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公益基金会的大力支持下,上海市科技艺术教育中心联合本市重要的科学场馆、科研院所和各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少科站,聚焦“生命科学、天文宇宙、科技体育”三大领域,制定了为期3年的沪喀青少年科普公益活动。2023至2024年期间,科普援疆团队已连续两年深入新疆喀什,累计走访56所学校,为20637名学生进行模型表演,为6737名学生讲授科普课程,与2654名教师交流互动,向100所学校配送了大量科普图书和设备,致力于推动科普教育在喀什地区的蓬勃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