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斑鳖:世界上最濒危龟类的坎坷生存之路

物种档案

中文名称:斑鳖(癞头鼋、斯氏鳖)

拉丁学名:Rafetus swinhoei
物种分类:爬行纲-龟鳖目-鳖科-斑鳖属
中国保护等级:国家一级
IUCN红色名录:极危(CR)

从“鼋”到“斑鳖”

斑鳖在地球上已经繁衍生息了2亿7千万年,但由于其体态与鼋、鳖非常相似,斑鳖一直被错认为鼋或中华鳖而得不到保护。
为什么说古代的“鼋”就是现在的“斑鳖”呢?
中国国家博物馆展藏的商后期 (前1300-前1046年)“作册般”青铜鼋,其铭文记载了:三千年前,商王在洹河率众射杀了一只“鼋”,随后将它的形象铸成了青铜器并作铭文记录。这具青铜像写实性地表现了“鼋”的特征——硕大的头部和突出的鼻吻。但事实上,鼋的鼻吻部并不突出,且头部小,脖子和背甲之间分隔不明显,这些都与商代青铜像不相符,但斑鳖却和这青铜像一模一样。
除了从青铜鼋的外形以及文字记载中描述的形态特征可以进行鉴定外,南京集庆路和仙鹤街一带曾挖出大量“六朝鼋甲”,这些“鼋”甲的出土也为斑鳖的物种鉴定提供了证据。
斑鳖和鼋的骨骼最显著的区别是斑鳖背甲上第八对肋骨严重退化,鼋背甲的第八对肋骨长度正常且占满整个背甲末端。“六朝鼋甲”的第八对肋骨正是小而不占满整个背甲末端的,因此可确认为斑鳖而非鼋。
斑鳖一直被错认为“鼋”的原因还在于分类学的混乱。
一直以来,斑鳖在分类学上被认为是无效种,直到近代,斑鳖才正式进入动物分类学的视野。1873年,英国动物学家John Gray将从上海附近采集的斑鳖标本命名为新物种斯氏鳖(Osaria swinhoei)。1987年,学者Meylan等重新研究了斑鳖的模式标本,恢复了其有效种的地位,并将斯氏鳖的拉丁名更改为Rafetus swinhoei。据研究,Gray定名的斯氏鳖实际上就是斑鳖。直到1993年,我国生物学家赵肯堂经过大量研究后,肯定“癞头鼋”为独立物种,定中文名为“斑鳖”。自此,这种在地球上生活了数亿年,曾与恐龙为邻的物种终于被厘清身份。到2006年9月,在斑鳖保护合作及交流研讨会上,斑鳖得以正名为“斑鳖(Rafetus swinboeni)”,俗称“癞头鼋”。但此时,距离最后一次看到斑鳖野生个体已经过去了三十年,斑鳖已经错失了保护的最佳时期。

从江河消失 或仅存两只

斑鳖曾广泛分布于中国长江下游、太湖地区、云南南部以及越南北部的红河流域。在我国古代文献记录中,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等多条流域均分布有斑鳖。但随着人类的不断扩张,斑鳖家族逐渐没落。
由于保护得太晚,当人类开始有所行动时,斑鳖的野生种群已经受到了毁灭性打击。2005年,全世界只能普查出6只活着的斑鳖,其中苏州动物园1只老年雄性斑鳖、苏州西园寺2只斑鳖(2007年8月1只死亡,1只失踪)、北京动物园1只斑鳖(2005年10月死亡)、上海动物园1只雄性斑鳖(2006年12月死亡)、越南河内市还剑湖中1只斑鳖(2016年1月死亡)。
随后又陆续发现4只,长沙动物园1只雌性斑鳖(2019年4月死亡),越南同莫湖2只(1只雌性斑鳖2023年4月死亡,另外1只不确定是否存在)和宣汉湖中1只斑鳖。
截至2024年,已知幸存的斑鳖仅有2只,其中,一只生活在我国苏州动物园,另一只生活在越南的宣汉湖。不幸的是,剩下的两只都是雄性。
虽然斑鳖灭绝的直接原因在于人类认识这个物种太晚、保护太晚,但实际上,斑鳖作为大型河流中的顶级捕食者,其受人类活动的影响要比别的中小型物种更为强烈。过度捕捞、水域污染、水利工程建设以及本身的生存习性等让生存了几亿年的斑鳖渐渐走向灭绝。

风雨飘摇的保护战

进入21世纪,斑鳖的拯救计划才算缓慢启动,但保护历程充满波折,斑鳖种群在风雨飘摇中残存。

1992年起,赵肯堂教授为拯救斑鳖到处奔走呼吁,殚精竭虑。2004年,在国际动物学大会上,国内外专家采纳了赵肯堂教授的建议,决定拯救斑鳖。2006年9月,“斑鳖保护合作交流研讨会”在苏州召开,国内外专家40多人分析、讨论并起草了“保护斑鳖行动计划”,此时全世界范围内确认存活的斑鳖个体仅有5只。2007年1月,国内外专家通过实地考察,确定苏州动物园作为主要的斑鳖饲养基地。

2008年5月6日,长沙动物园的雌性斑鳖被运至苏州动物园,开始联合繁殖项目。2008~2014年,中国的2只斑鳖一直生活在苏州动物园的斑鳖池基地,采用自然交配,自然产卵,自然和人工2种方式孵化。2015年、2016年,我国专家对这2只斑鳖进行了人工采精和授精试验,并采集了斑鳖血液、皮肤和口腔黏液样品,用于基因测定和遗传学分析。2019年4月13日,在进行第五次人工授精后,雌性斑鳖没能从麻醉中正常苏醒,经抢救无效死亡。

至此,在历经11年的人工繁育后,苏州动物园斑鳖夫妇未能留下任何后代。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国长江下游-太湖流域的斑鳖种群已被宣告功能性灭绝。

信息来源:中国渔业报

崇明公众号

崇明科普 科普你的生活

崇明区科学技术协会

▇ 扫码关注我们

免责声明: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科普中国”、科普类微信公众号及互联网的文章,其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促进科学普及,但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亦不构成任何形式的建议。若需转载本网站所提供的内容,请确保完整转载,并明确注明来源及原作者姓名。未经许可,转载内容不得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单位或个人若认为本网站或其链接内容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请及时向本网站提交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的侵权情况说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尽快处理并移除涉嫌侵权的内容或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