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由共青团中央、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国科协、全国学联、陕西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由西安交通大学、共青团陕西省委承办的第十四届“挑战杯”秦创原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终审决赛圆满落幕。上海大学首次夺得金奖,并以1金、3银、2铜的优异成绩首次捧得“优胜杯”,团体总分位列上海市参赛高校第二位,实现了该项赛事金奖和总成绩的新突破!

这是上海大学继2011年“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实现一等奖和捧杯双重突破后,在“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的再次突破。6个项目均已在环上大科技园落地转化。

 

“挑战杯”获奖名单

“挑战杯”赛事回顾

“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被誉为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奥林匹克”盛会,旨在促进青年创新人才的成长、深化高校素质教育,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经过30余年的发展,“挑战杯”竞赛成为面向最广大青年学子的实践平台、培养青年学生科学精神的第二课堂、提升青年学生协作能力和集体观念的有形载体。本届“挑战杯”竞赛聚焦为党育人,突出群众导向和实践导向,以“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为主题,扩大赛事参与,切实赋能青年,引导和促进大学生激发创新精神,提升创业能力,吸引全国2700多所高校、39万件作品参赛。

 

自2023年10月以来,上海大学积极推进本届比赛备赛工作,启动“自强杯”创业计划竞赛,全校共有近500个项目参与申报,近4000余名学生参与。在备赛过程中,开展“挑战杯”冬训营系列培训活动,不断优化和完善各优秀种子项目。历经校赛、市赛和国赛初评,上海大学共有4件作品入围终审决赛。

 

 

上海大学党委高度重视和关心关怀下,校团委与创新创业学院、环上大科技园、教务部、对外联络处、学生工作办公室、党委研究生工作部、招生就业处等相关部处密切协同配合,积极联动学院力量,围绕“逻辑强化”“内涵提升”“演讲表达”“模拟实战”等主题模块,推进项目的培育与质量优化,举办线上和线下专题辅导培训10余场,以学院项目为单位开展备赛指导交流会20余场,对标国赛实战要求积极开展备赛工作。

 

“挑战杯”团队风采

金奖项目

 

项目名称:光眼神探一一国产丝米级室内标定领航者

申报学院: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团队成员:郑超珑、严洁辉、庞惠元、袁志鹏、陈浩南、王长法、沈洋、孙雪涛、王绪财、姚宏昀、姚托、张博、李旭阳、崔亚顺

指导老师:杨庆华、杨扬、李志峰、韩栉、王驰

项目简介:目前传统高精度标定产品存在精度欠缺、测量范围有限等棘手难题。无法满足一些行业诸如大飞机总装、医学手术对高测量范围、高精度的需求。微型三镜筒通过光学镜头的创新性设计、计算算法的定制化改进和产品结构革新性调整,实现测量精度0.01mm,测量范围120°,测量距离17m,满足类似大飞机总装中装配位姿和医疗机器人位姿测量的测量范围和精度需求。

 

落地转化企业:上海明庆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公司专注于电子科技领域的创新与服务,涵盖技术开发、咨询、转让及服务。我们的核心产品——微型三镜筒室内标定传感器,以其0.01mm级的精度和180Hz的高数据速率,为机器人位姿标定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该产品在大飞机装配和医疗机器人领域展现出卓越的性能,能够同时精确标定多达200个目标点,覆盖17000mm的广阔视野,确保在复杂室内环境中实现大范围的高精度测量,争做国产丝米级室内定位领航者。

 

 

 

 

银奖项目

 

项目名称:光池电掣——让钙钛矿成为光电产业新曙光

申报学院:钱伟长学院(材料基因组工程研究院)

项目成员:赵一航、张韶轲、秦李钦、卡木然·艾热提、黄建洲、连顺祥、袁艺

指导教师:兰图、林银银

项目简介:随着全球对清洁能源和可持续发展的追求,光伏产业作为新能源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然而,传统硅晶光伏材料在生产过程中存在高能耗、高成本及回收处理难等问题,限制了其进一步的发展。在此背景下,“光池电掣”团队应运而生,致力于钙钛矿光伏材料的研发与产业化,以期打破硅晶光伏的局限性,推动光伏产业向更低成本、更低能耗、更少浪费的方向发展。团队秉承创新、绿色、可持续的发展理念,为推动光伏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国家的双碳目标的实现贡献力量。

 

落地转化企业:普锐斯凯(上海)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专注于新型光电材料新型、有机材料的研发制造,以及光电器件的测试生产。企业正积极布局,新一代光电技术,不断在高性能光伏、高性能显示等领域寻求突破。

 

 

 

 

项目名称:忆心向洋——便携式AD初筛系统领军者

申报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项目成员:宋子彦、李晨阳、胡雯静、马俊敏、王晨涵、杨嘉程、高懿雯、周昱澄、郭长旭、门建炜、张颖、张琪、张硕彦、白翊材、安晓晨

指导教师:蒋皆恢、苏海峰、王璐瑶

项目简介:本项目是一套基于软硬件结合的便携式认知筛查与康复系统,其针对于人体大脑不同的认知域设定相应的检测任务,通过采集生理与神经心理学指标参数来判断受试者是否具有病症前兆,能够快速筛查受试者是否患有阿尔茨海默症或轻度认知障碍,并给出相应的就医建议。以游戏场景的形式完成面部微表情、步态、脑电、心率、眼动等生理信号采集,结合当下流行的人工智能大模型,自动对多模态数据进行预处理、特征提取和分类识别等操作,通过多模态融合算法实现受试者认知状态的自动诊断,携带轻便,测试快捷,技术先进,能够快速识别受试者的认知状态,进而提出相关诊疗建议。

 

 

落地转化企业:上海菁脑宝康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专注于脑科学与人工智能领域研发制造与开发生产,专注于利用人工智能大模型结合多模态信息实现阿尔茨海默症早期筛查和诊断的创新型科技企业,企业积极布局相关管线,寻求突破。

 

 

 

 

项目名称:诊伴夕阳——银发陪诊的知己导航

申报学院: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

项目成员:方永琪、刘鹏宇、蔡雨晴、李秋池、谢紫琳、姬心语、聂希捷、张天与、施嘉瑜、胡亚特、俞润仪、石冉晴、孙一诺、徐卓君

指导教师:吴静、岳中岳、帅萍、金彦亮、卞月珉

项目简介:团队成员主要来自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悉尼工商学院,项目聚焦患者异地就医难这一痛点,从实践调研到创立公司再到上线平台,历时两年打造哆小康智慧就医辅助平台与异地代办服务模式。获退役军人事务局、上海军创会等支持,融合权威数据,集成先进技术,成果丰硕,颇具发展潜力。诊伴夕阳,展现新时代青年与退役军人的责任担当,温暖异地就医之路,为建设健康中国助力。

 

落地转化企业:上海哆羽健康科技有限公司。核心团队成员汇聚了来自中国985和211高校的精英毕业生,他们拥有跨学科的专业背景和丰富的思维能力。团队在医疗健康领域展现出多方面的专业才能和创新思维,致力于为用户提供全面而高效的一站式健康管理解决方案。 

哆羽健康科技有限公司秉承服务贴心,客户放心的服务理念,为城市中的“孤独患者”提供就医陪诊业务。

 

 

 

铜奖项目

 

项目名称:智“预”星空——中国自闭症数字疗法服务先行者

申报学院:管理学院

项目成员:胡海霞、林红英、莫梓怡、余冲、李欣蕾、汪霞

指导老师:于晓宇、李炜文、刘涛、徐树公、王斌

项目简介:智“预”星空项目秉持“用爱呵护,伴星童行”理念,旨在打造一套遵循医学循证和科学原理自闭症数字疗法服务。通过数据分析为患儿匹配合适的VR康复课程,使用多模态生理监测设备实时监测他们的生理数据,并利用人工智能算法进行数据匹配、分析,为每位患儿生成个性化的数字治疗方案。项目致力于让我国自闭症医疗全面进入智能化移动医疗时代,为来自星星的孩子打开一扇交流之窗。

 

 

落地转化企业:上海星语智识科技有限公司。在自闭症康复治疗方面等多位专家院士指导下,团队来自上海大学生命科学自闭症方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专业成员历时五年的努力钻研,攻克了十余项技术难题,发表多篇SCI、北大核心期刊论文,拥有多项自主专利技术及软件著作权,充分凝聚发挥专业力量,构建了集数据存储、分析、虚拟课程干预设计以及语音交互商品售卖一体化的平台。公司还前往上海、河南、湖南多地自闭症机构开展调研,并与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等多家医疗机构合作,加快互联网医疗诊疗规范进程。

 

 

 

 

项目名称:“德温灵奥”——糖尿病足护理领域的创新引领者

申报学院: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

项目成员:于欣雨、乔鑫驰、高远、蔡嘉哲、冯一帆、陆新景、单待、丁冉冉、刘欣玥、曹超、盛星玮

指导老师:陈超、玄起泽、李辉、余骏、王晨

项目简介:针对糖尿病足创面愈合过程中细菌反复感染和血管新生困难的病理特点,本团队开发了两款高生物活性多肽基新型医用敷料,分别是派德齐奥凝胶和德温灵奥微针。前者是一种活性多肽基水凝胶,能够在糖尿病创面前期覆盖不规则创面并促进其快速闭合。后者则是由多肽纤维和纳米酶复合制备的微针,主要用于改善创面愈合后期过度炎症问题,实现创面全皮层愈合和炎症消除。两种敷料均成分简单、生物活性强,联合使用可对糖尿病慢性创面愈合具有优异的促愈合功效,有望为糖尿病慢性伤口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选择,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落地转化企业:上海德温灵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公司技术研发以上海大学为主体,同时获得美国明尼苏达大学、上交六院和北京协和医学院等单位的支持。目前已经与上海诺莱云谷医学科技有限公司签订该成果临床研究与生产转化的合作意向,将依托诺莱云谷公司在生物医药制造方面的先进技术和雄厚资金实力,结合本公司在多肽基水凝胶设计和合成方面的专有技术,将共同打造一条高效可靠的生产链,共同努力将多肽基水凝胶的研究成果转化为切实可行的产品,为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选择,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来源:环上大科技园

 

免责声明: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科普中国”、科普类微信公众号及互联网的文章,其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促进科学普及,但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亦不构成任何形式的建议。若需转载本网站所提供的内容,请确保完整转载,并明确注明来源及原作者姓名。未经许可,转载内容不得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单位或个人若认为本网站或其链接内容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请及时向本网站提交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的侵权情况说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尽快处理并移除涉嫌侵权的内容或链接。